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节能低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节能低碳
路漫漫其修远兮 环保大数据建设蓝图初显
发布日期:2016-04-0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稻米  浏览次数:185

“大数据”已经越来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破题关键所在。环保大数据从哪里着手?如何形成环保大数据?环保大数据建设需要打破几道关卡?关于这些问题,业内专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并对涉及民生的农业、教育、环保等领域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那么,环境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突破口在哪里?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士对此进行解读。

1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从信息技术走向管理

环保大数据要从采集着手

环境信息化置身于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那么,社会信息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认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崭露头角,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呈现3个特征。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如微信等社交软件将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第二是网络、计算、存储等IT技术的突破。互联网等IT技术的成熟和资源的极大丰富催生了新IT架构和IT服务模式。云计算的出现更是要求从根本上打破原有部门体系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节省了硬件资源,减少了重复建设。

第三是大数据的提出。大数据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是方法论的聚变。以往IT是信息技术,发挥手段的作用,而DT(大数据)则是从管理层面出发,从数据本身出发,要求打破原有部门职能的界限,要求各部门共享自身的数据,用数据驱动部门间业务协同、业务创新,服务管理决策,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从IT到DT,实质是信息化从技术层面走向管理层面,DT也是IT的发展结果。而大数据作为管理思想,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这便是“十三五”面临的课题,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大数据战略的原因之一。

如何形成环保大数据?

大数据思维要求从数据最终应用的角度出发,逆推环境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这就要从数据最初的采集入手。“目前的环境数据都有职能属性,数据由每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产生,而大数据则要求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统筹各部门职能需求,站在更高更全的视角梳理数据需求,明晰数据采集内容和责任,统一产生数据,这样最终产生的环境数据才是大数据,才能形成新价值,解决新的环境管理问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春明表示。

2 “十三五”规划建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充分发挥公众作用

打造政民互动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公众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所产生的数据更是环保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江苏省环保厅机关党委书记副书记何春银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一个传感器,人人都产生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整个社会也织就了一张环境监测网。

程春明认为,建立环境信息公布制度的提出,意味着环保部门未来将充分发挥公众服务的功能。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公众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各级环保政府网站也已经建成,但公共服务水平并不是特别高,比如公众获取环境数据的途径不够通畅,这就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形成。

“现在大家都把数据比作石油一样的能源,是因为数据可以产生价值,数据使用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但数据不共享就没有意义,因此数据公开和共享是第一步。”程春明说,公众是产生需求最旺盛的主体,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数据价值。

据了解,环境保护部正在筹备的青年大数据创新平台,正是通过调动公众的力量,开发环保大数据应用和产品,从而服务于环境管理。

程春明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只有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才能保障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共治体系重点强调的也是公众的作用,强调环保部门要提高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程春明表示。

未来,环保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发挥采集社会数据的功能。比如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微博将身边的环保问题上传到环保部门,平台也可以将信息反馈和共享给公众,尤其要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着力改善政府网站的功能和形象。

程春明介绍到:“环保政府网站是环保部门最直接的出口,是公众接触最全面、最权威、最频繁的通道,未来要统一权威发布环境数据等各种信息,提升自身的公众服务功能,真正成为与公众的接口,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共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