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技术支持
技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技术论文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布日期:2023-03-21  浏览次数:21843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

记者 余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入阐述。其中“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南,擘画了我国能源体系发展新的蓝图。

现阶段,应如何深刻理解新型能源体系内在含义?在“双碳”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应着重关注哪些方面?新型电力系统能否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内容?日前,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探究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方向。

《中国电业与能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应如何深刻理解新型能源体系的内在含义?

史玉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35年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要保障量的合理增长又要保障质的有效提升,实现传统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体系的稳定过渡,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用能需求。

《中国电业与能源》:

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在“双碳”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应着重关注哪些方面?

史玉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能源行业作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建设低碳能源体系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3.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56.2%、17.9%、8.5%和17.4%。可见我国目前能源体系的高碳特征明显,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是逐步实现低碳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而深度改变未来能源体系。因此,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应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

《中国电业与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能否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内容?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史玉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未来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能源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电力系统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尤为凸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清洁能源发电将逐步代替煤炭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主体。未来40年,能源系统电气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将持续提升。据专家预测,2060年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将达到8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大幅提高,能源系统电气化水平将迅速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2035年将超过50%,成为电力供给的主力军。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电力系统将逐渐呈现深度低碳化特征。因此,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依托,逐步形成以清洁低碳的非化石能源供给为主体的能源体系。

《中国电业与能源》: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存在哪些瓶颈有待突破?您有何建议?

史玉波:能源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能源科技创新进一步引领和支撑。虽然我国目前积累了大量的能源技术储备,但是部分技术仍然存在壁垒。因此,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需要构建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研发投入。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中国电业与能源》:

在体制机制方面,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看待和解决?

史玉波:建立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新型能源体系运行的保障。为了逐步适应新型能源结构,能源体系的运行结构和规则将会发生变化。新型能源体系是能源与社会系统的全面融合,新型能源体系下的能源主体将逐渐实现多元化。因此,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实现多目标的统筹平衡和多重战略的政策协同,全面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